在这样的忙碌之中,事情也是进展的颇为顺利。
九月底,全国田产的第一次核算已经基本完成。
余下的便是下派官员奔赴各地进行实际的抽查了。
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为了避免出现纰漏,顾云浩特意请奏元化帝后,分别从各处抽调官员近百余人,分为三十个核对检查组,下派至各省抽查田产核算情况。
此外,又从都察院又抽调官员三十人,分别随同各组奔赴华朝诸省,专司监察事宜。
十月底,全国的田地清理的抽查工作基本完成,其中发现的问题还是不少。
顾云浩令各省分列详情之后,又从中择取几起较为严重的瞒报贪污之事,于大朝会之日向元化帝禀奏,一并弹劾涉案官员。
顾云浩心知,即便是现在元化帝大权在握,新政十拿九稳,但必然还是会有不少阻力。
眼下勋贵守旧派们虽然手中再无什么实权,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说不定便会想着法子的生事。
现在新政还未正式开始,仅仅是一个准备阶段,那些勋贵守旧派们虽然不会轻举妄动,但却是会一步一步试探顾云浩在新政之事上的底线。
现在刚刚清理了全国田地,发现了不少问题,若是他畏手畏脚,含糊了事,今后那些人就会变本加厉,最后必然损及新政的效果。
顾云浩早早就想清楚了这些,亦是决定要借着此次田地清理,好生处理一批大胆生事之人。
如今时间紧急,必定得要手段强硬,以雷霆之势敲定新政之事才可。
为此,他自然要行事果决狠辣一些,更是毫不介意手上沾一些血腥,做些杀鸡儆猴之事。
元化帝跟顾云浩在新政一事上早有默契,见着顾云浩上本弹劾,当下大发雷霆,直接下令,涉案几名官员一律诛灭三族。
此事一出,满朝官员皆是心下明了了两件事。
其一,他们的皇上元化帝,是打定了心思要重新推行新政,且此次再无什么可以阻碍此事了。
其二,户部左侍郎顾云浩,这个实打实的新政派已经简在帝心,成为元化帝新政一策上的刀锋,加上此人行事果断狠辣,是个很不好惹的人物。
一时间,顾云浩狠辣的名声在官场中慢慢传扬开来。
无论如何,见着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想,顾云浩却是心满意足的很,即便是现在已经凶名在外,也是挡不住他脸上的笑意。
就这样紧赶慢赶,在顾云浩的统御下,户部各司总算是提前完成了任务。
十一月底,顾云浩上折,向元化帝细述了全国田产的总体情况,并借此估算出来年在农事上的税入。
这样的行事效率,自然是很让元化帝满意的。
看着顾云浩估算的税入数字,元化帝更是满意非常。
十二月二十日,乃是元化十二年最后一次大朝会,基本上这一天过了之后,各衙门就将要封印,准备过年了。
因着到了年底,各部的政务也都忙得差不多了,一时间也并无什么要事需在朝会上禀奏,故而,官员们都是只等着元化帝下令散朝,便准备回到衙门里整理一下手头的杂务,就混两天日子等过年。
然而,就在这时,元化帝却是出言道:“今日朝会,朕有一事,知会众位爱卿。”
这话说的很值得人琢磨。
一般来说,在朝会之时,涉及政务之事,帝王一般都是会说与大臣们‘商议’,虽然这个‘商议’并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意义,基本上都是皇帝说什么是什么。
但这样的说法,却是更为体现君主心胸宽广,在政事上博采众议。
眼下元化帝却是用了‘知会’二字,分明就是已经下定了决心,让官员们知趣一点,不要在此事上多嘴多舌。
有此可见,此事不仅是元化帝圣心已定,更是一件极有可能引得朝臣议论反驳之事。
就在官员们思绪纷飞的时候,却见许斌恭敬地捧出了一道明黄的玉轴圣旨。
见状,官员们不由暗暗吐血。
感情不是‘知会’他们,却是连圣旨都已经下了。
只是心中虽然无语,但这太和殿内,都是在朝为官多年之人,心理素质也还不错。故此,一见着圣旨,便连忙纷纷跪下听旨。
“奉天承运,皇帝制曰……”
大殿内一片肃静,仅有许斌稍微带着一丝尖锐的声音响起。
顾云浩亦是跪在地上,细细听着这道圣旨的每一个字。
因着与元化帝私下说起过此事,故而他知晓,这一道圣旨,正是元化帝下令新政,推行新税制的旨意。
自今日之后,新政将重新开始推展。
来年,新税制将在华朝全面实行,此后,华朝亦是将走上富国之路,而百姓,也将免受底层差役们的盘剥。
只是听到后面,就算是早就知晓此事的顾云浩,面上也尽是惊诧之意。
“……钦此!”
待许斌宣旨完,顾云浩仍是只觉心神恍惚。
难道是他听错了么……
“尚书大人,已经宣旨结束了,您该谢恩吧?”
这时,随着身后一户部官员的低声提醒,顾云浩方才极快地回过了身来,忙俯身一拜:“微臣顾云浩,叩谢吾皇隆恩。”
“爱卿免礼。”
元化帝笑着点了点头,让顾云浩起身之后,直接说了一句‘散朝’,便直接立起身来,在群臣的叩拜之中,一拂衣袖,负手离开了太和殿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